据上海钢管厂检测员检测,当前,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技术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不断降低成本。同时,要在企业减量重组中,逐步消化过剩产能,为钢铁工业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建设绿色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10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上,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在大会开幕词中的话引起了与会企业领导和专家的共鸣。与会代表结合当前形势,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
会上,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武钢董事长邓崎琳、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分别结合自身企业的经验提出了践行绿色钢铁、发展绿色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中信泰富总裁张极井、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社长权五俊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副理事长才让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沛、副理事长张欣欣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
殷对此,殷瑞钰认为,钢铁行业必须将战略反思、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放上紧迫日程:在发展观上,不应一味追求规模扩大,盲目“做大做强”;在业绩观上,不应只看短期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精品化”;在市场观上,不应企图一个企业“包打天下”,发展产品万能化。此外,他还强调,“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产品,被动不如主动,主动可以先得活路。”
,钢铁企业应不断重视高档品种的开发和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基础建设领域用钢方面,注重发展高品质钢,同时发展钢材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艺、钢材的低温韧性和脆断倾向、钢材的抗环境腐蚀能力和防护技术;在能源领域用钢方面,重点发展700摄氏度高参数先进超超临界机组关键品种和X100 超高强度油气输送管线及配套钻采用钢;在交通领域用钢方面,关注汽车用钢的轻量化和安全化,关注轨道交通向大轴重、高速、重载方面发展对贝氏体钢轨的需求,等等。针对当前国内很多特殊品种钢材仍依赖进口的局面,他呼吁科技部门、研究院所和生产企业的专家多关注,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发。
“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促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应该是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殷瑞钰表示。
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森(BassonEdwin)在报告中指出,如果衡量所有温室气体(GHG)的排放量,那么钢铁行业约占总GHG的5.8%。因此,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不是最大的,但须要引起重视。
德国钢铁协会秘书长DahlmannPeter介绍了德国钢铁企业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为目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高炉中用于生产铁水的还原剂消耗量,提高电炉钢产量的比例,同时创新工艺;引入节约资源的新薄钢坯连铸生产线和带钢直接生产工艺,并通过能源回收和完善耦合能量管理不断优化能源输入流程。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德国钢铁企业的单位能耗和CO2排放降幅均达到或超过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