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等4月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数据公布,央行已下调基准利率。明天(5月13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一系列经济数据,从各家机构的预测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减轻。不过,多位分析人士均表示,前期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已经开始进入显效期。
此次降息不仅可以直接压低名义利率、也将通过需求和预期等渠道支撑通胀,预计未来几个月实际利率将逐步下行,从而缓和偿债负担、改善企业现金流,进而帮助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控制金融风险。
一系列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在4月份略有改善。 六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同比跌幅从3月的22.2%收窄至4月的8.8%,钢铁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止跌回升,出现回暖迹象。
房地产政策调整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环境下,房地产销售持续回升,30大中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从3月接近零增长,回升至4月的22.2%。不过,在PMI数据方面,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PMI为50.1,与上月持平,其中生产量和原材料库存虽有所好转,但新订单尚无起色、就业略有下滑。相比之下,汇丰PMI初值受新订单和生产量拖累进一步恶化。
经济供需双方在稳增长政策下均出现企稳迹象,但整体依然疲弱,回暖并不稳固,经济稳定回升需要宽松政策继续保驾护航。托底政策带动基建投资增长加速,成为经济企稳的关键动力。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成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财政政策持续偏紧,特别是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改革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限制地方政府财力,并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政策还迫切需要转变方向。
4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债务置换的实施将增加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经济持续疲弱将推动政府加大托底政策力度,未来财政支出的增加将推动基建投资持续增长,成为经济企稳关键动力。
上周,央行更明确地重申了宽松基调、指出“要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基础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
在当前阶段,虽然债务高企、产能过剩和房地产结构性下调削弱了货币宽松刺激增长的效果,但货币宽松仍是扼制货币条件被动收紧、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
当前货币政策对融资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加权贷款利率的进一步降低,间接融资作为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其利率的降低可以在整体上减轻企业负担;二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繁荣。二级市场带动一级市场、以及民间资本,降低创新产业的融资成本。
因为楼市的供需都需要靠银行贷款来撬动,从供应端来看,降息有助于开发商加大土地投资、增加开工量,对于需求端,国内进入降息通道意味着资产升值的趋势已经形成,预期的改善将会促使楼市交易量进一步提高。
地方债也有新消息流出,财政部正在准备第二轮债务置换,目前正与全国人大预工委协商。相关人士称,通过发行一般性债券置换债务以后,下一步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通过置换债务使地方债务阳光化、正规化之后,就可以选择进行资产证券化。
2015年一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称,综合各方面因素,工业经济运行有望止降趋稳,下半年回升的可能性增大。在未能充分考虑政策效应的情况下,通过模型预测,二、三季度的工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3.4和93.5,预警指数均为66.7,呈温和回升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