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二线的房价持续的飙涨对实体产业的恢复更是雪上加霜看不到头。
本来实体经济长期低迷,民间投资持续下滑,我国的经济供给侧的改革正处于深化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竟然能一枝独秀领跑各业,这种虚拟经济的一路高歌必然挤占实体投资,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不如一套房,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严重泡沫积重难返。
自从我国把房地产当做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每当房地产业低迷时,政府就调集各种工具救市,增加货币降低利率放低首付贷,行业高涨时则又不敢去其虚火,只能用限购这个笨办法来稍微维持一下秩序,其实限购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限购引起了人们的联想,一定是东西物有所值造成短缺,就像早先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只能用粮票布票肉票来限制每人的消费。那时候各种票证一票难求。同样道理,房子限购,也是一房难求。所以限购等于就是明白告知人们“短缺”时代到来,也是每次限购都迎来新一轮上涨的原因。
其实限购只是政府以为自己能解决一切市场问题的一种强势思维。我国是国家掌控下的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作用太小,就像这次张维迎与林毅夫二位教授的产业政策的争论,其实他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在于市场与计划之争,张宣扬市场的力量,林突出计划的作用。
对于政府而言,二者之间的争论林更符合政府口味,因为市场的脉动里如果含有大量的政府控制权,政府当然更愿意接受,接受的好处是市场成为政府管理的一部分,存在感很强,而且政府官员个人权力能找到寻租运作的机会。而张的市场理念突出市场的作用,权力与市场要划清界限。但焦点在于西方的政府为市场服务,我们的市场为政府服务,所以这二种概念水火不容。可是张维迎教授竟然拿着西方的市场来教条套用我国的市场,显然是撇开国情盲人摸象。
镜头再拉回到房地产中来,我国的房地产师从香港,产权有期限,政府招拍挂,一切都是香港照搬过来,笔者几年前到香港,没去之前以为香港弹丸之地到处是房子,哪里知道一跨进香港,大巴疾驰了二十几分钟,二边多是空阔山地,连个大型村落都没有看到,一直到维多利亚港湾才看到高楼鳞次栉比。
当时听香港导游说香港房价按平方尺算,她形容她家里的狭窄、进门走二步就到床边,像个鸟笼,她说在香港她家还算宽敞的,像大陆的80平方米房子在香港算是豪宅了。我当时问导游:我们跨进香港时那么大片土地,拿出部分盖房子,你们也不至于住得这么憋屈吧?
她苦笑:说香港的土地拍卖由香港政府掌握,但地块一般都被几大财团购得,财团为了维持房价稳定,拿到的地也不会过多过快来建房子。这使我想起我们的官员拒绝承认楼市推升与土地供应有关,好像“出处”来源于此,就像香港,是财团为富不仁,财团之间联合起来用土地来剥削民众。
香港是财团拿地,而我国是国企拿地,只是国企的背后始终戳着政府的影子。这个好像我们的国企等同于香港的财团,当然不同之处在于香港是资本主义体制,资本有绝对话语权,但我国政府与国企之间类似股市中的一致行动人,也就是说政府释放出土地,一般被国企购得,国企为了控制房价,房价低迷,就会像香港财团那样放慢建筑节奏,政府也放缓供地节奏,如果用此种饥饿疗法不能奏效,政府则运用各种货币金融杠杆政策来诱导人们放下抵抗。若民众还不听话,国企与政府就故意演双簧,抬高土地价格,地王频现,用此来昭告天下,看看:你们再不进场就越来越贵了。用这种带有恐吓的方式驱赶人们入市。
其实我国房地产政策是政府自救的一种手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工资、各种行政运行费用都要靠土地财政来维持。政府在产业思路上也是充满矛盾的,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当局可能是无意抬高房价的,就像权威人士5月份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其潜台词是要抑制资产性价格暴涨来纾缓其他产业的资金紧张,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 |